说起来,搞这个 Tapestry 5 也是好几年前的事儿。那会儿接手一个老项目,用的就是这套框架,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心里还挺没底的。
摸索着起步
一开始上手,那感觉真挺不一样的。先是搭环境,把项目跑起来。看着一堆陌生的注解和配置文件,有点懵。不像用 Spring 那样,感觉资料满天飞,Tapestry 5 这块儿,当时感觉能找到的中文实践分享确实不多,官方文档啃起来也挺费劲。
我记得最开始是照着一些简单的例子,试着改点东西。比如改改页面上的文字,调调样式。它那个页面模板(tml 文件)和 Java 类是分开的,这点感觉还行,至少看着不乱。
跟组件打交道
后来慢慢琢磨,发现它那个组件化确实是核心。这玩意儿说起来挺代码复用嘛我就试着自己弄个小组件,比如做一个通用的分页栏或者一个简单的日期选择器。
过程大概是这样:
- 先定义一个组件类,写点 Java 代码,处理逻辑。
- 再弄一个对应的 tml 模板文件,写 HTML 结构。
- 然后在页面上用特殊的标签把这个组件嵌进去。
写起来感觉跟以前写 Servlet、JSP 那套路子完全不一样。得想着怎么把页面拆成一块块的组件,怎么让组件之间传数据。刚开始老出错,要么是组件没注册上,要么是参数传不对。
遇到的坎儿
实践过程中,坑也没少踩。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
一个是那个所谓的“Live Class Reloading”,就是改 Java 代码不用重启服务器就能看到效果。听起来很美,但实际用起来,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搞得我经常得手动重启,效率反而低。
还有就是它那个页面状态保持机制。有时候挺方便,刷新页面数据还在。但有时候也让人头疼,特别是调试的时候,搞不清楚当前页面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还遇到过一次奇葩的报错,好像是说啥 "page pool" 满,不能创建更多实例。查半天才知道要去配置文件里调一个叫 `**-limit` 的参数,把它调大点。当时就感觉,这框架内部还挺复杂的。
页面缓存也是个双刃剑。有时候能提速,但开发时改代码,浏览器刷半天还是旧的效果,发现是缓存搞的鬼,得想办法清掉或者暂时关掉,挺折腾。
磕磕绊绊后的体会
都说这玩意儿学习曲线陡,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主要是它的概念和机制,跟当时主流的 MVC 框架思路差异挺大的,得花时间去理解和适应它那套组件、事件驱动的玩法。
不过一旦你真的把它的套路摸熟,开发一些界面元素重复度高的后台管理系统之类的,效率确实能提上来。代码看起来也相对规整,组件复用做得好的话,能省不少事儿。
用 Tapestry 5 这段经历,有苦有甜。它有它的设计哲学和优点,特别是组件化这块儿。但缺点也明显,就是入门门槛相对高,遇到问题的时候,因为用的人少,社区支持和能找到的解决方案也相对有限。
现在回过头看,虽然当时被折腾得够呛,但那段死磕一个自己不熟悉的技术栈的经历,现在想想也挺锻炼人的,算是一段难忘的实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