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最近折腾的 componentmodel,这玩意儿听着挺唬人,就是把一些小零件儿攒一块儿,搭积木似的,搞出一个完整的东西。
最开始接触这词儿,是在一个挺老的项目里。那项目代码乱得,简直没法下手。后来发现里面用 componentmodel,虽然用得不咋地,但也让我开眼界。当时就寻思着,这玩意儿要是用好,是不是能让代码更清晰、更好维护?
琢磨一下,componentmodel的核心,我觉得就是解耦和复用。 就像乐高积木,每个积木块都有自己的功能,但又能组合起来搭建各种各样的模型。- 第一步: 拆!先把项目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类,按功能拆成一个个小的组件。
- 第二步: 定义接口。每个组件对外提供接口,组件之间通过接口交互,这样就能减少依赖。
- 第三步: 组装。把拆好的组件,按照业务逻辑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
实践过程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刚开始拆的时候,发现代码之间耦合得太厉害,改动一个地方,牵一发动全身。只能一点点地梳理,把依赖关系理清楚,才能下手。
定义接口也挺费劲。接口定义得太细,组件之间交互太频繁,性能受影响;接口定义得太粗,又起不到解耦的作用。只能反复权衡,找到一个合适的粒度。
组装的时候,又遇到新的问题。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来协调。后来我用个简单的容器,用来管理组件的生命周期和依赖关系。
搞几天几夜,总算把这套东西跑起来。效果还不错,代码清晰不少,修改起来也方便。而且有些组件还能复用到其他项目里,省不少事儿。
这只是个简单的尝试,componentmodel还有很多更高级的用法。比如,可以用配置文件来定义组件的依赖关系,实现动态组装;可以用 AOP 来增强组件的功能,实现横切关注点等等。以后有机会再慢慢研究。
这回折腾 componentmodel,让我体会到模块化编程的魅力。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结果还是挺让人满意的。以后写代码,一定要多想想怎么拆解、怎么复用,这样才能写出更优雅、更健壮的代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