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在JVM调优上折腾的 `reservedcodecachesize` 这个参数。一开始看到这玩意儿,我也是一脸懵,啥是 Code Cache? 跟我的程序有啥关系? 后来查些资料,又自己上手改改参数,跑几轮测试,才算是摸清点门道。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我在搞一个性能优化的项目,系统跑着跑着,老是感觉有点卡顿,尤其是高峰期,CPU 占用率蹭蹭往上涨。用各种工具 профилирование 一下,发现 JIT 编译占不少时间。我寻思着,这 JIT 编译后的代码都放到 Code Cache 里,是不是这个 Cache 太小,导致频繁的编译和清理,影响性能?
于是我就开始研究 `reservedcodecachesize` 这个参数。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设置 JVM 预留给 Code Cache 的内存大小。JVM 会把热点代码编译成机器码,放到 Code Cache 里,下次再执行的时候就直接用机器码,不用再解释执行,这样能大大提高性能。但是,如果 Code Cache 太小,放不下那么多编译后的代码,JVM 就得清理一些不常用的代码,腾出空间来放新的代码,这就是所谓的“代码缓存抖动”。
我一开始啥也不懂,直接在 JVM 参数里加个 `-XX:ReservedCodeCacheSize=512m`,想着把 Code Cache 搞大点总没错。结果跑一段时间,发现好像也没啥明显 improvement。后来仔细看看 JVM 的监控数据,发现 Code Cache 根本没用到 512m,大部分时间都只用 200 多 m。这就尴尬,白白浪费内存。
然后我又开始调整参数,把 `reservedcodecachesize` 调小点,改成 `-XX:ReservedCodeCacheSize=256m`。这回跑下来,发现 Code Cache 的利用率是高点,但是系统还是偶尔会卡顿。监控数据显示,有时候 Code Cache 会被占满,然后就开始清理代码,导致性能下降。
折腾好几轮,我终于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参数:`-XX:ReservedCodeCacheSize=384m`。这个值既能保证 Code Cache 有足够的空间存放编译后的代码,又能避免浪费太多内存。跑几天,感觉系统的性能稳定不少,CPU 占用率也降下来。
这只是针对我的这个特定应用场景。不同的应用,对 Code Cache 的需求可能不一样,所以 `reservedcodecachesize` 的最佳值也会不一样。想要找到最合适的参数,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做测试,多观察监控数据,才能找到最佳平衡点。
`reservedcodecachesize` 这个参数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对 JVM 的性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想要优化 JVM 性能,就得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参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值。 这就是我最近折腾 `reservedcodecachesize` 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