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校讯通登陆,常见的高考诈骗有哪些

吉云

广东校讯通登陆,常见的高考诈骗有哪些?

案例1 利用虚假招生进行诈骗

2011年6月,田某与他人合伙成立一家教育公司,租赁长沙某大学教学楼的两间办公室,与招生业务员陈东(化名)冒用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或学校本部的名头进行招生。他们对外谎称,自己是该大学的老师,有特殊途径。陈东在淘宝网花120元钱私刻了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该大学自学考试财务专用章两枚印章,专门用来签署协议和出具收据。他们谎称,这是和该大学合办的“3G软件开发”专业,学制3年,学费1万元一年,不论成绩多差,学生都能到该大学读书。他们还承诺,不用上课就能拿毕业证,还保证安排就业。此外,他们带学生参观校园,制作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共招了几十个学生,但实际上,这个合办专业根本就是假的。2015年9月,陈东被警方抓获。去年6月,陈东被天心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广东校讯通登陆,常见的高考诈骗有哪些

“有些被害人成绩不太好,但又想上一个好点的学校,犯罪分子就是利用了这种心态。”法官介绍,“此案犯罪分子诈骗成功,是因为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利用学校场地招生,私刻公章,带学生到校园参观等。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辨别。”

诈骗手段

在高考录取阶段,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虚假宣传,或称有关系,花钱能上好大学,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或编造可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等谎言,再通过索取活动费、好处费甚至学杂费等名目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的官方网站,网站域名后缀大多为“edu.cn”,请考生和家长仔细分辨,不要相信花钱买大学、花钱不考试等“捷径”。

案例2 利用加分优惠进行诈骗

2010年7月20日,市民孙女士、林女士向芙蓉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报警称,她们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有特殊关系的易某、张某等人。对方声称,自己在教育行业里关系特别硬,能帮忙将她们的孩子就读国家计划的本科学校。按照正常录取程序,她俩的孩子本来不能上这些名校。但对方声称,只要她们给一定的“攻关费”,孩子的分数就会有特别的“加分优惠”。为此,孙女士和林女士分别掏了10万元及9万元。在收取相关费用后,张某等人还真送来了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过,当她们回去核查时,发现该大学并未录取她们的孩子,录取通知书也是假的。再试图联系寻找对方时,对方已杳无音讯。

诈骗手段

骗子冒充教育局、学校领导或考生班主任群发短信,以能办理各类“特殊”照顾资格,帮未上线考生获取降分优惠或加分福利为诱饵,通过特殊关系或渠道帮分数不够的考生以“特殊生”录取,对考生和家长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

高考录取由省(市)招生办统一进行,不可能存在操作“特殊考生”“提前录取”“绕道录取”等行为,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严格限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可能在考生没达到分数线要求的情况下“破格”录取。

案例3 短信链接植入木马病毒诈骗

去年,市民李女士女儿参加高考,她的手机收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让李女士通过短信中的网址链接,查看女儿的高考体检报告。李女士收到的短信内容显示,只要点击其中的链接,激活后便可查看孩子的高考体检报告。见对方能准确报出女儿的名字,还知道她的手机号,加上短信上还有“校讯通”字样,李女士以为这是学校发来的信息,便立即点了进去。没过多久,一个外省号码连续打了三次李女士的电话。事后,李女士发现,她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上的3900元被转走了。

诈骗手段

骗子模仿“校讯通”“高考直通车”等,向考生及家长发送带有链接的“服务短信”,一旦点击链接进入,手机立刻被植入木马病毒,进而窃取绑定的银行卡账户、密码等资料,转走钱财。由于植入木马病毒,手机转账后,银行回执短信被截留,使得被害人很难发现钱款被盗取。

警方提醒

遇有带有链接的信息,务必谨慎点击。高考结束后,最让考生和家长挂心的就是考试成绩。如果你在教育部门官方发布成绩之前,收到了“提前查高考分”并带链接的短信,就要注意了。大家最好通过官方公布的渠道查询分数、录取进度等情况。

案例4 “高考补助金”转账诈骗

去年6月7日下午,儿子还在参加高考,雨花区一名考生的母亲李岚(化名)就接到电话。电话中的男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自称是教育局的,负责她儿子的助学金申领事宜,并把她的家庭住址、她儿子的身份证号都准确无误地报了出来。刚开始,李岚还有些警惕,可当想到对方对自己家里的情况如此了解,就完全放松了戒备。紧接着,对方要求她打电话给管理助学金项目的王主任,领取助学金。李岚拨打了“王主任”的电话,对方办事特别迅速:“你拿一张银行卡去附近的ATM机上,按我的操作办,我这就给你把688元助学金打过来。”李岚来到家附近的农业银行ATM机旁,按照“王主任”的一步步指示,输入了申请编码“34971”。拿到ATM机打印的凭证后,李岚傻了,一通操作下来,助学金没有到位,账户里34971元全部转入了对方账号。所谓的申请编码,竟是转账的数额。此时,李岚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她赶紧拨打110报警,可仅仅一分钟后,对方就把钱取走了。

诈骗手段

骗子冒充教育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准确报出考生姓名、学校等信息,通知考生可领取“高考补助金”,一步步诱骗考生或家长在ATM机上操作进行转账诈骗。

警方提醒

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考生和家长收到类似电话或短信,要先与学校及班主任联系,一定不能随便透露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和密码,以免上当受骗。

以上来自网络

共同抵抗高考诈骗!!

的会议是可以不开的?

有教师认为:疫情证明学校70%的会议是可以不开的,您赞成吗?

我当然赞称。

先享一下我们学校以前的开会情况。每周一上午校委会开会,下午全体教师开会,周一至周五每天一个教研组会议,班主任会,年级组长会,每学期三到四次家长会。还有因为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老师周一参加了全体教师会后周二下午还要开小学教师会。另外还有党支部会,党员会等等。

一,学校开会的目的。不论哪个单位,开会不就是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总结前段时间的各项工作得失,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三个部分。还有突如其来的工作安排,如上级突然要来学校进行各种检查,学校必须紧急动员师生为迎接检查而开紧急会议布置迎检工作。其实,这些工作安排都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和钉钉完成的,相关领导可以把要讲的话,要安排的事情发在群里让老师们自已去学习,领会,照办就行了,除开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别开会啦!

二,现场开会效果并不理想,还不如发群文件。我们学校周一下午教师会,上百人集中在一起,光点名就要花十来分钟,会议开始了,先中层干部讲各自分管的工作,再分管副校长讲,最后校长做总结。一个会起码要开1个多小时,老师们估计也没听进去什么?因为大多数老师懒得听那些套话,重复的话,大多数老师低着头玩手机呢。领导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就让工会主席坐在会议室最后面监督老师,并宣布老师开会玩手机要扣师德考核分,但是开会时有些老师照玩不误。

三,经常开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经常班主任老师正在上课的时候,接到马上开班主任会议通知,班主任不得不离开教室去开会,留下好多个班学生没人管理,教室里会乱得一团糟,特別是低年级学生表现得特别突出。还有就是寄宿制学校,全体教师会议,就意味着全校学生那个时段没有老师上课,学生再自觉,短时间十几分钟内还行,时间稍长,教室里的纪律混乱程度就可以想像到。

总之,学校名目繁多的会议其实领导也知道没必要开,但是,没有哪个校长愿意创新,但是,这次疫情反而证明了学校有很多会是不必要开的,但有些会议少不了。如校委会,家长会等。

泉州某高中孩子手机被没收家长发质疑后?

我觉得这位家长有点过度护子,没有换位思考,老师在对这位家长回话时情绪偏激。如果校领导看到他的回话,肯定会对其进行批评的。

高中经常有学生手机被没收,老师没收手机是为了学生好。毕竟手机虽小却可以害了孩子的一生,而且这又是在高三期间,此时如果在完全失控的环境中让孩子拥有手机,难免会影响其学习,而且也会对其他没有携带手机的孩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毕竟成年人都无法控制手机的使用更何况是个孩子。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怕遇到事情无法与孩子取得联系,又因为高中基本都是寄宿制管理,不能天天与孩子见面,其实也能对家长的这份担忧予以体谅。如果确实有这个必要可以给孩子买电话手表,这既能保持孩子与家长的联系也能防止孩子沉迷手机,而且学校也不会没收。

学校老师没收手机必须妥善保管并予以归还,可以给学生家长或者学生本人,但是归还的时间老师应该有权规定。目前我国的《物权法》规定了手机属于个人合法动产,当事人拥有该物品的所有权,任何个人与机关(除执法机关外)无权占有或扣留。但是老师是基于对学生的管理进行的行为,没收手机虽然短暂让所有权人失去了对于所有物的占有和处分,可是老师答应会归还的,也不构成犯法。如果像这位家长这样担心手机损坏完全可以跟老师沟通拿回手机。

学校搜学生的手机确实存在不妥,但是有些学生的隐藏功能实在太强大,不搜根本就找不到他把手机藏哪。高中时班里一名学生手机响了,同学都知道是谁的手机,老师询问个遍没人承认,老师走到那学生旁边挨个问附近的学生,包括那个女孩死活不承认。所以老师有时采取强硬措施也是迫不得已。

这位家长发到群里的话让人感觉是在指责这位老师和学校的做法,话中透露着不满情绪,而且通过这种在群里公开发表意见的方式估计也是想让其他家长和他 一起“声讨”这位老师,只是没想到却引来老师的转班建议和其他家长对班主任的维护。有点因小失大,而且今后这位老师对这位家长的孩子估计也会有意见。家长应该给这位老师道歉,毕竟还剩这最后一年,对孩子也是最关键的一年,没有必要计较那么多,班主任也应该大度一点,没必要拿着鸡毛当令箭,对家长说话夹枪带炮。师德何其重要,要好好修炼。

家长可以一点不过问孩子的学习?

依照上述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普遍的情况来讨论一下。

在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学生,拥有相同的教学资源,而学习情况却各不相同。我们暂且不讨论智商差异,如果观点成立,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应该基本相当,这一点与事实存在较大出入。所以家长管不管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但三者并非是同等的重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对孩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幼小衔接班的一个孩子叫天天,脑子不错,也挺懂礼貌,可就是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总会神游,如果对老师有好感,那情况就会好些。

在学校,老师见到他很头疼,对他一点招都没有。好在天天有个好妈妈,她很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在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他,锻炼他的耐性和注意力,并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其良好表现适时地予以奖励。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天天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学习也取得了挺大的进步。现在老师也对他刮目相看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果将习惯比做资产或负债,好习惯就是资产,会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坏习惯则是负债,如果得不到改变,就会一直都在做亏本买卖。

而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家庭教育。在学校,老师是一对多,根本没有精力去培养学生的习惯,在家庭,往往是一对一或者二对一,父母会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帮助孩子培养习惯。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和学习习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曾指出:孩子懂道理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看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孩子天生爱模仿,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无疑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拥有好的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最直观的好榜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好习惯。

好习惯让我们事半功倍,好习惯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受益,好习惯让我们拥有取之不竭的现金流。

总结:孩子的教育,好父母一定需要亲力亲为,需要全力以赴,因为子女教育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有捷径,那一定就是培养好习惯!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发表您的宝贵意见,感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