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我之前折腾UDK安装的事儿。说起来这东西,感觉有点年头,但有时候因为一些特别的需求,还得把它翻出来搞一搞。
开始前的准备,有点乱
我记得当时第一步就是找安装包。这玩意儿不像现在很多软件,官网点点下载就行。我当时是想搞明白点底层启动相关的东西,需要用到它那一套环境,也就是常说的EDK II那一套,有时候也被叫做UDK。网上搜罗一圈,感觉信息挺杂的。
下载下来一堆东西,感觉不像是个正经的安装程序,更像是一堆源码和工具的集合。心里就嘀咕,这估计不是点下一步就能完事的。
依赖环境,一个都不能少
果然,文档翻翻,发现这玩意儿对环境要求还挺多。是编译环境,点名要Visual Studio,还不是最新版,我记得当时好像推荐的是VS2013或者VS2015某个版本,还得带特定的更新。找这个特定版本的VS就费我老大劲。
然后是Python,这个倒还现在电脑基本都有,注意下版本就行。
接着是OpenSSL,也不是最新的就它也认准某个老版本,好像是1.1.0那系列的。装新还不行,得专门去找旧版,装好还得配置好路径。
还有个叫IASL的编译器,好像是处理ACPI相关代码的,也得单独下载配置。
有时候可能还需要打点补丁(patch),这得看你拿到的UDK版本和你的具体目标。
- Visual Studio (特定老版本)
- Python 环境
- OpenSSL (特定老版本)
- IASL 编译器
- 可能的补丁
这一套下来,光是准备工作就够喝一壶的,感觉像是凑零件,东拼西凑。
为啥要折腾这个?
你可能好奇我为啥费劲搞这个。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那段时间刚好有点空闲,也是之前工作上遇到个启动相关的怪问题,一直没弄明白,心里痒痒,就想自己动手从底层编译个UEFI模拟环境出来跑跑看,看看到底是咋回事。想着UDK(EDK II)是官方的开发套件,应该最靠谱,就一头扎进去。
没成想,这准备工作就给我个下马威。感觉就像是你想学游泳,结果别人先扔给你一堆零件让你自己造个泳池。
配置和编译,漫长的等待
环境差不多凑齐,接下来就是配置。需要在命令行里敲命令,设置一堆环境变量,告诉它VS在哪,Python在哪,OpenSSL在哪。它提供一些批处理脚本(比如 `*`)来简化这个过程,但你也得先确保前面的依赖都装对地方。
配置好之后,就是编译。这个过程通常也挺漫长的,取决于你的电脑性能和你要编译的模块多少。命令行窗口刷刷地跑代码,心里既期待又忐忑,生怕哪个环节出错跳出一堆红字。
第一次编译,不出意外地遇到错误。要么是路径没设对,要么是哪个依赖版本不对,要么是代码里本身就有的小坑。然后就是根据错误信息,回头检查配置,上网搜解决方案,再试,再错,再改…… 反反复复好几次。
总算跑起来
经过一番折腾,总算是把目标平台(比如一个模拟器,像Nt32模拟器)给编译出来。能运行起来看到那个熟悉的UEFI界面时,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虽然过程挺曲折,依赖环境也麻烦,但确实让我对整个UEFI的构建和运行流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只能说,搞这玩意儿,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啥都重要。不是点几下鼠标那么简单的事儿。
这就是我当时安装UDK(主要是EDK II环境)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同样想折腾的朋友一点心理准备。